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摇篮 > 新闻动态

程跃博士:学前教育中的“因教育才,全面发展”

2018年07月26日

本文原载《好家长》2018年7月 总第667期

作者:程跃

摘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划出了2018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实现这个宏观的教育目标,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根据早期阶段儿童潜能发展的特点采用“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通过“灵活教育”的教育方法,最终达到高质量的全面发展、人人达标的教育目标,为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打基础,为实现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关键词:学前教育;因材施教;因教育才;灵活教育;全面发展

引言

2018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划出了2018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工作报告指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报告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宏观目标和客观要求,那么为了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学前阶段的教育该按照什么教育原则进行呢?

一、学前阶段婴幼儿潜能发展的特性

学前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早期是个体发展的成长期,个体的发展速度极快,可塑性极强,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此时大脑处在一个极易塑造的时期,是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化的关键期。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人的潜能的发展也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婴幼期是自我探索和才华展露的阶段,是个体主动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关键是创造意识的形成。0-6岁是早期成长期,为早期潜能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是全面发展对偏好发展,高质量发展对低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陷入差异教育的误区,早早的就开始注意到孩子某方面的特长而更注重去开发这方面的潜能,也就是进行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结果反而造成自身发展失衡、差异化扩大,不利于今后的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特性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由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并一直作为教育领域重要的教育原则沿用至今。但是“因材施教”作为一种差异教育原则并不适用于全程教育,因为它的提出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是它的年龄特征。孔子的教育对象有着一个显著的年龄阶段特点,台湾著名国学专家台湾大学付佩荣教授在香港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中提到,孔子所收的弟子最小要满十五岁。十五岁以上的个体是“成熟期”的个体,他们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异,是经过多年环境的差异影响发展变化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要想针对这样一个具有明显而又不易改变的差异特性群体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扬长避短,因此,孔子针对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伟大的差异教育原则。

其次是它的时代特征。孔子的时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水平非常落后,人们对大脑的认识、对心理发展的认识、对个体成长的认识都还在最初的朴素阶段,且当时并没有系统的基础教育,更没有今天的学前教育,他对人的认识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特征。由于时代的关系,孔子的教育对象是阶段性的,偏成熟期的个体。正因如此,孔子实践并强调着“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原则。

最后是它的接口特征,成熟期的个体他们接受教育后,直接面对社会。这时,教育要解决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的问题。而社会存在着分工,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色。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分工的需要,教育必须提供不同的人才类型。因此,在这个阶段,最有效的教育是根据不同个体的特性和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因此,“因材施教”作为一种差异教育原则,原本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原则,是针对大脑处于成熟期且个体差异基本定型后的个体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对于处于成长期阶段的学前教育,我们认为应进行“因教育才”。

三、“因教育才”的教育观

学前教育阶段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可塑性强、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早期发展阶段,教育要强调的观念不是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进行“扬长避短”,而是要促使婴幼儿成长期的大脑全面发展,此时就需要优化个体成长环境、引进全面的教育。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我们提出了“因教育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教育原则。

怎么去理解“因教育才”呢?所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因“教”而“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因“教”而“育”,即通过“教”的手段来实现“育”的目的。“因教育才”就是给予所有新生命同等的教育,并通过教育使他们达到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它强调教是因,才是果,强调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决定作用,明确指出了人才是因教育而产生的这一最基本规律。

要发展公平的教育首先要有公平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带有先天的标签成分,它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打上标签,然后实施差异教育,这和我们公平教育的目标相悖。但“因教育才”不同,它重视教育与发展的因果关系,即通过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一视同仁,因此我们不能从新生命之初就无视“公平教育”的原则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而是应努力实现起点的公平,从“公平的教育”入手,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因为起点公平是实现公平教育的第一步,一旦起点上失去了公平,为实现全面发展后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去弥补。

“因教育才”的教育观,为人才的公平培养提供了保证。今天人们开始重视制度设计上的公平、政策的公平、条件的公平或程序上的公平,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这些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抗衡“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观带来的教育失衡,结果就是即使我们解决了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办学条件的公平,也无法摆脱“因材施教”带来的教育的不公和标签现象。因此,教育观念上的公平是落实教育公平的起点,只有强调从教育的起点上对所有个体一视同仁、“因教育才”,使用无标签普及教育来替代“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能尽早接受同样的普及教育,才能有效地避免差异化教育导致的教育化差异,尽可能地阻止教育的不公导致的不公平的教育。

四、如何“因教育才”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提出了“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基于这种教育原则,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灵活教育”。

“因教育才”有别于“因材施教”,但它并非否定差异的现实存在,而是为了回避只看到差异并主观地进行天赋归因,进而回避标签教育模式的产生。面对差异,“因教育才”强调教育的灵活性,针对个体不同的特性、心理状态、发展水平因人因地、因情因境灵活地展开。我们知道早期婴幼儿的学习始于兴趣,而要培养儿童的兴趣,需要的是教育的艺术,这门艺术就是教育的灵活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培养广泛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婴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灵活教育强调每时每刻都是学习机会、无处不是学习场所、每个物品皆是学习材料、条条都是学习途径、人人都是学习主体。这时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照本宣科,不是将一个既定的内容、一个目标当成一瓶罐头,家长和教师只要打开罐头喂食孩子即可,而是要把这瓶罐头当成一个样本、一个实例、一些要素,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在此基础上利用教学手段,根据情景进行灵活的组合拼盘。

灵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期望教育,它相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关键要看方法是否灵活、手段是否多样。我们根据灵活教育这个教育宗旨,在实践中总结了一门教学的艺术即反馈应答式灵活教学法。例如,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希望孩子计算或识字,孩子却偏偏要玩玩具,家长要孩子搭积木,孩子却要去玩水、玩别的,这时我们往往会认为孩子不听话,常常会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阻止孩子。其实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学习发生在每时每刻,他们的探索、尝试、模仿和观察都是学习的过程。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应答式灵活教学法,不是终止孩子进行的各种活动来开始你的教育,而是要充分利用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开始你的教育,即在不终止孩子活动的情况下,对孩子的行为和活动进行应答反馈式的引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阶段性教育,它要实现的教育目标不是最终的教育目标,而是阶段性的。学前教育追求教育要满足所有人的公平需要,提倡教育机会与教育质量人人平等,是为后续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他并不承担最终人才的培养任务。而我们提倡的灵活性的教育会促进孩子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减少差异的形成,从而实现基础全面、人人达标的阶段性公平教育目标。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因材施教”和“因教育才”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因教育才”适用于处于生长期的学前教育阶段,而“因材施教”则适用于成熟期的群体。早期阶段的“因教育才”教育原则能为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程教育或终身教育提供保障。在早期阶段强调“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强调尊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权,采用灵活教育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全面高质量的发展,最终使孩子实现基础全面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跃.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发展(上、下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程跃.金色摇篮儿童早期发展纲要(内部资料)[J].2015年

3. 邱章乐、杨春鼎.潜能教育[M].线装书局.2012年

链接:《好家长》杂志是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文教类刊物。(全国统一刊号:CN32-1616/G0;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8569;国内邮发代号:28-246)